“集体备课凝智慧,思政教学润无声”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虚拟教研室跨校集体备课会

发布时间:2023-01-20 来源: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强化基于互联网的跨校跨区域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合作,2023年1月16日,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了公共管理学虚拟教研室(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线上跨校集体备课会,来自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虚拟教研室成员参与了备课会。会议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胜利教授主持,围绕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管理学教学、如何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公共管理学虚拟教研室主任、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立辉教授对与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他介绍了暨南大学虚拟教研室的发展历程,强调虚拟教研室必须顺应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借助虚拟平台凝聚智慧、共享信息、整合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其从虚拟走向真实,最终将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真正融入课程业务学习中,真正培养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

 

暨南大学教务处颜海波副处长从学校层面,结合公共管理学科,围绕“为什么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怎么干?”三个问题,分享了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管理学的个人体会,并建议教研室做好三项基本功,一是挖掘好课程思政的元素;二是将教学设计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三是教育者先受教育,重视教师教育培训。

四川大学张伟教授认为公共管理作为社会科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更应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应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来加强实践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充分了解公共管理学科与生活、与政府紧密的相关性。

华南农业大学唐斌教授针对公共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课程思政的问题,提出三个建议:第一,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增强学生制度自信;第二,从专业的视角去引导学生关注治理现象与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第三,将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华南师范大学颜海娜教授分享了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的丰富案例,介绍了该校的研学品牌、协同平台和科研党建+教学党建+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模式。

中山大学张雪帆副教授指出,公共管理学的课程思政要兼顾专业的独特性和专业学生的独特性,重视专业培养党政管理人才的价值属性,站在本专业学生的角度来讨论本专业的问题,把思政的价值要素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本质落在实处。

华南理工大学文宏教授从公共管理虚拟教研室目前面临的“三个挑战”为出发点,认为公共管理虚拟教研室是一个新命题,它可打破机构的校际分割,实现虚拟性架构的融合,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效结合。

暨南大学林慕华教授从公共管理学科特点出发,认为教学案例应根据教学规律与时俱进,在整个课程思政的融入当中,结合公共管理改革和实践,以及国家建设现实情况,提炼思政元素,不断更新,巧妙、恰当地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选择案例,使得课程思政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暨南大学李丹阳副教授分享其对课程思政的深刻体会,一是要打开格局、提升境界,考虑到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等历史背景;二是从学生身边事入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润物无声;三是对接年轻人喜欢的呈现方式,在活动和体验的方式当中吸收课程思政的内容。

 

自由发言环节,华中师范大学张祚教授、暨南大学李伟权教授、胡涤非教授、陈安滢老师、周大鹏老师、李声宇老师在课程教学、思政元素提炼、思政案例融入等方面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此次集体备课会的召开,实现了高校间跨区域的教学资源共享与学术信息融合。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虚拟教研室在今后的建设中,将继续聚焦于公共管理学,形成“一师带多校,多校带多群”的教研室运行机制,开展协同教学设计、协同教学案例研讨、协同教学资源建设、协调教学资源运用,强化基层教学组织,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