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那波:政府与政治研究中的质性方法——基于几个研究作品的说明

发布时间:2021-05-27 来源: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2021521日下午,我院学科前沿讲座暨“公共管理论坛”(第70期)在教学大楼608室顺利举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那波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政府与政治研究中的质性方法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行政管理系胡涤非教授主持。

(胡涤非教授)


此次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质性研究方法的构成、质性研究方法在中国政府和政治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举例说明主要的质性研究方法传统的应用。陈教授认为质性研究方法是一把“大伞”,具有多元性、模糊性和可变性。陈教授提出我们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要避免方法的原教旨主义,要尽可能地开放一些,并要了解范式背后的基本道理和质性研究方法的不同传统,不断去练习资料收集的方法。

接着,陈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出在国际上政府与政治研究的主要的研究方法中,实证研究中定量统计研究占多数,定性研究尤其是个案研究在美国公共行政学研究上的应用呈现典型的U型曲线。随着时代的进步,定性研究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方法多元化取向渐显,例如实验研究方法、网络分析方法、民族志研究以及历史比较分析等。同时,陈教授从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主体以及研究贡献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与质性研究方法的契合性,提出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者仍然有大量的基础工作(尤其是深入的定性研究)要做,定性研究可以帮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且更有利于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话语。

(陈那波教授)


随后,陈教授通过分享自己的三篇论文,向在场的师生介绍了每一篇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的研究成果。第一篇《场域转换中的默契互动——中国“城管”的自由裁量行为及其逻辑》采用的是扎根理论分析方法,陈教授结合理论与经验,探究城管的执法情景、执法方式及其对城管执法逻辑的影响。第二篇《“试点”何以失败?——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方法,该文以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为案例,分析“试点”的微观机制。陈教授指出个案研究作品中的经验素材要有舞台、行动者、过程、画面感以及细节,通过个案研究的结论和讨论、“黑天鹅”——否证式的个案、独一无二的案例和案例特性的概括向读者宣称个案研究的价值。第三篇《把“管理”带回政治——任务、资源与街道办网格化政策推行的案例比较》采用的是比较案例研究,陈教授指出做比较案例研究要有辩证思维和清晰的变量思维,其中的关键自变量差别大,而其他变量尽可能相同,且要有一个分析框架。

(陈那波教授在讲座现场)


最后,陈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主要的质性研究方法传统的应用要共同注意的四个问题:“问题的建构”、“文献的逻辑对话和空间是立意的基础”、“经验素材的呈现”、“结论和拔高和抽象”。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陈那波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本场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画上圆满句号。


 


(现场学生积极提问)


【嘉宾介绍】

陈那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院长助理、MPA教育中心主任;南粵优秀教师(2015)、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第二完成人)(2018)、首批国家一流课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负责人(2020)、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新时代县域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研究”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基层治理、城市管理、公共组织、政治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著有《State, Market and Life Chances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ese Society: Evidence from Guangdong》等著作多部,在《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兼任《公共行政评论》编委、《Urban Affair Review》编委、美国政治学学会会员、亚洲研究协会会员、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 冯清雯

| 熊欣玉

初审 赖婷婷

审核 | 胡辉华

来源 | 院研会学术部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宣)